Posts

3層面揭開閱讀的意義

Image
大家必定曾有過一個疑問:為什麼我小時候很享受閱讀,可以半夜看兩個小時金庸小說不會累,現在卻沒法翻動任何一本書?難道是我們隨著年齡增長而失去了耐心? 主要原因還是科技使然,面子書資訊墻上的文字麻木了我們閱讀的本能,對我們而言,所有的讀物都只是在眼前被劃過去的信息,就算看書,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一頁一頁慢慢看,而是如滑手機般快速翻過去,兩分鐘后,就會像關上面子書app一樣蓋上那本書。 至於看到了什麼,理解了什麼,就不重要了,因為就如滑手機一樣,閱讀變得沒有目的,所有資訊的流入都是被動的,我們已經漸漸失去主動學習的能力。 可以想象一下,這種現象如果持續發生在我們的後代身上,未來的人類遲早完全失去學習能力,那麼距離人類滅絕也是時間的問題而已。 說得有點誇張了,但現在我們所能做的,就是重新學習正確的閱讀方法。 《經紀人》有一篇文章,說明了有關閱讀的三個層次,分為「理解」,「連接」,和「重新架構」。雖然只是簡單的三個概念,但如果做到的話,可以讓我們重新找回閱讀的理由——學習新知。 理解你所看到的 現代人的我們最大的問題,就是不知道自己在閱讀什麼,我們現有的閱讀步驟通常是:打開app,看文字,關上,再看下一堆文字;至於我們看了些什麼,通常都是「隨意」,也就是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。 也許有人會說:有啊,我有在理解看到的文章,一個小時內我已經在面子書看了十篇文章,算是有在閱讀吧? 或許有,也或許沒有,雖然我們平均每天看上百條網貼和文章,但這些資訊最後只會變成腦中的「印象噪音」,也就是思維的雜訊,看越多,腦部思緒會更混亂,就像把所有的材料都丟進大鍋子中不斷翻炒,結果就是一堆不能吃,無法分辨的雜燴。 具體的說,我們無法運用我們學習到的新知,因為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學了什麼,這些資訊也沒有被「結構化」,當我們要利用到的時候,根本沒法在印象噪音中抽取知識。 第一層面,我們要理解自己所閱讀的文字想要表達什麼,每一篇資訊都有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,就算只是無聊的網絡貼文「今天感覺很鬱悶!」,也會有想要表達的東西(「快點來關心我!關注我!」)。所以首先我們要先知道,「到底你想說明什麼?」,一篇及格的文章,通常會在一開始就說明這篇文章所想要表達的,我們可以循著這條線索閱讀下去,通過內容理解「為什麼作者會這樣說」,這樣我們就能夠最低限度的了解文章的內容。